潘家灣土家族鄉(xiāng),是宜昌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(xiāng),先后獲得國家衛(wèi)生鄉(xiāng)鎮(zhèn)、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(xiāng)鎮(zhèn)等榮譽。今年,潘家灣土家族鄉(xiāng)被中央文明委評為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(zhèn),又摘得一塊“國字號”招牌。
初夏時節(jié),群山吐翠,記者從宜都市區(qū)驅車32公里,來到革命烈士葉光吉的故鄉(xiāng)——宜都潘家灣土家族鄉(xiāng)將軍山村,從這里出發(fā),沿著當年“葉騾客連人帶馬一起干革命”的足跡,追尋當地依托純正的紅色基因文化、純美的綠色生態(tài)文化、醇厚的土家民俗文化,打造富美、秀美、和美“三美”潘家灣的路徑。
將軍山村葉家灣,茶園疊翠,群山環(huán)抱,這里是紅軍師長葉光吉的故鄉(xiāng)。
葉光吉舊居
在葉光吉舊居,馬燈、鐮刀、褪色的布帕靜靜陳列。它們無聲,卻訴說著“騾馬師長”的傳奇——五峰初遇賀龍、死守錢馱子、智殲敵軍四個連……數十年來,這些故事,仍在村民口中流傳。
將軍山,不僅是英雄故里,也是烈士長眠之地。解放戰(zhàn)爭時,雷打坑戰(zhàn)斗在此打響,四位戰(zhàn)士血灑疆場。如今,陵園松柏蒼翠,墓碑潔凈如新。
守護,是一種傳承。據介紹,在當地,曾有一位老黨員王忠凱義務管護陵園近40載,擦洗墓碑、除草除塵,無論酷暑嚴寒,都不曾間斷,直至2023年1月,他的生命走到盡頭。
而如今,老人的兒子王孝均繼承了老人遺志,加入了守護隊伍。
“我們會把這份精神一直傳承下去?!蓖跣⒕f。
記錄,是一種使命。在將軍山村,還有一位堅持用筆桿記錄當地紅色故事的古稀老人——李定富,先后編撰《將軍山故事》《七彩小山村》《潘家灣歇后語》等書籍。
在李定富的書房內,滿滿三面墻的書柜、一方書桌、一個平板電腦、一副老花鏡......這便是他一直以來堅持寫作、讀書的場所。在他的書桌上,一本厚厚的打印冊——《騾馬隊長葉光吉》引起了記者的注意,冊子內頁已經翻得發(fā)黃、毛邊,其中還有不少手寫注腳。
“這還只是初稿,前后花費了五十多年?!崩疃ǜ唤榻B,起初只想寫個小傳,先后找村里老人、葉光吉后人咨詢,還跟隨葉光吉師長他們部隊的腳步去了五峰、長陽、鶴峰等地搜集資料。
輕撫著眼前的書籍初稿,李定富感慨萬千:“如今年紀越來越大,視力、記性都差,要抓緊時間校對完。如果最后能留下這本書,給后人學習傳承,有生之年也算是做了一件有價值的事?!?/span>
沿著將軍山村蜿蜒的村道行進,葉光吉舊居、烈士陵園、研學基地、廉政游園、葉光吉廣場串聯(lián)一線,已形成獨具特色的鄉(xiāng)村紅色旅游線路。
在葉光吉廣場,一座雕塑赫然聳立,它呈鐵拳緊握、舉起軍號之姿,仿佛提醒人們,這里曾誕生過一位對黨赤膽忠心的紅軍師長。如今,軍號聲雖已遠去,但奮進的旋律仍在回響,它激勵著新一代的奮斗者,在這片紅色沃土上,續(xù)寫屬于新時代的壯美篇章。
在平均海拔350米、最高海拔1000余米的潘家灣,鮮明的海拔落差與83%的森林覆蓋率孕育出獨特的生態(tài)密碼。當地打造出以茶葉產業(yè)為主導,高山蔬菜、特色藥材為兩翼的現(xiàn)代農業(yè)體系。
呂家坳村茶園美景
獨特的富鋅土壤帶,造就了聲名遠播的天然富鋅茶。五月,呂家坳村4650畝茶園迎來采摘季。茶農指尖翻飛,嫩芽入簍。茶園邊,梔子花含苞待放,白綠相映,頗有生趣。
“梔子花入茶,果實入藥,一畝地能多賺萬元。”呂家坳村六組村民田書荷介紹道。
在沈家沖村,村民也在房前屋后、坡上坎下、田間地頭的邊角地種下梔子花。
村采摘園的大棚內,村民江光燕正埋頭為梔子花苗除草,“這些梔子花苗共有11萬株,于今年3月份剛剛扦插,現(xiàn)階段需要施水、人工除草、澆灌生根劑,這些步驟直接決定了苗木的存活率。”江光燕介紹。
沈家沖村黨總支書記夏開軍告訴記者,村里自2022年開始推廣種植梔子花,目前全村已經種植了10萬株。
種下苗木,銷往何處?
據悉,該村采取“村集體+公司+農戶”的發(fā)展模式,與宜昌山水茶業(yè)有限公司簽訂梔子花種植與加工合作協(xié)議,企業(yè)用不低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梔子花和梔子果,并根據銷售情況給農戶補貼,增加農戶收入。
“市場上不少頭部奶茶品牌都推出了梔子花奶茶,2024年我們的梔子花茶就已經達到了200萬元的產值?!币瞬剿铇I(yè)有限公司總經理黃華介紹道。
熱水傾注茶杯,整個房間頓時花香四溢,金黃的茶湯中,仿佛能看見鄉(xiāng)村振興的甜蜜滋味。
“我們通過窨制工藝,讓茶葉充分吸收梔子花香,同時過濾或剔除花瓣,保留純凈茶體。添加梔子花,可將綠茶價值提升2%-3%。”
“梔子花花瓣畝產500斤左右,售價約4元每斤,梔子果畝產2500斤左右,約3元一斤,一畝田整體收益在1萬元左右,但管理成本每年只需1500元?!毕拈_軍介紹,去年沈家沖村集體收入20余萬元,預計2027年第一批梔子花開始收益后,可以翻一番,5年后可突破100萬元。
不僅圍繞茶葉做文章,在梁山村,另一明星產品龍牙白菜,也走出了深山,遠銷香港等地。
“潘家灣獨特的氣候條件,使我們這里的白菜顏色更綠、營養(yǎng)更豐富、口感更脆嫩,且在海拔400米到700米最適宜種植。”金萱蔬菜專業(yè)合作社負責人杜永軍介紹,合作社種植面積達到1000多畝,去年銷售大白菜1100噸,紅辣椒600余噸,創(chuàng)產值600多萬元。
這個土家族人口占40%的山鄉(xiāng),處處跳動著民族文化的脈搏。近年來,潘家灣土家族鄉(xiāng)將文化認同作為民族團結之根、民族和睦之魂,構筑共有精神家園。
民族團結廣場的土家兒女雕像
樸實的土家兒女用勤勞的雙手,在這片層巒疊翠的山鄉(xiāng)間,世代傳承著獨特的民族風情與生活智慧。檐角懸掛的辣椒與苞谷訴說著豐收的喜悅;西蘭卡普織錦上斑斕的紋樣,一針一線編織出土家族人對自然的崇拜與美的追求;土家圓酥餅中包羅的高山物產,彰顯了土家兒女對家庭團圓、生活美滿的美好祝愿......
在呂家坳村,吳婆婆酥餅以其獨特的酥香和純手工技藝,成為當地一張閃亮的“美食名片”。圓酥餅不僅承載著土家族傳統(tǒng)飲食文化的精髓,更因吳婆婆一家代代相傳的匠心制作,成為游客爭相品嘗的鄉(xiāng)土美味。
吳婆婆酥餅作坊里吳昌英正烤制酥餅
吳婆婆酥餅作坊里,柴火正旺。師傅們手法嫻熟地揉著面團,“千層酥”在炭火中漸漸金黃。
要烤出煙熏香,火候差一秒都不行。剛出爐的酥餅層層疊疊,輕輕一碰就簌簌掉渣,每逢節(jié)慶便供不應求。
每年六月左右,“茶鄉(xiāng)女兒會”都是重頭戲,潘家灣土家族鄉(xiāng)以節(jié)為媒,向外界展示土家民俗文化,推介本地旅游資源。
更在年底的“土家宴”上,以地道的土家風味,宴請八方來賓,村民們抬年豬、擺酒、上香,與游客一起品美味、慶豐收、迎新年。
潘家灣土家族鄉(xiāng)民俗博物館外景
嘗罷美食,還能走進鄉(xiāng)民俗文化博物館,感受土家文化。作為全省十二個少數民族鄉(xiāng)鎮(zhèn)中唯一一個由鄉(xiāng)鎮(zhèn)主辦的民俗文化博物館,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,展廳面積1100平方米,設英烈楷模、非遺傳承、土家源流等10個展廳,通過實物實景、圖片文字全方位體驗土家人傳承千年的生產生活習俗。
潘家灣土家族鄉(xiāng)第九屆茶鄉(xiāng)女兒會
不僅如此,潘家灣土家族鄉(xiāng)還組織編輯出版《潘家灣風情》《走進土家鄉(xiāng)》等文化書籍,挖掘編排民歌《梁山調》、歌舞《苞谷老燒巴到香》《漁洋山歌》等,在“茶鄉(xiāng)女兒會”“斗茶大賽”等特色農旅品牌活動中展示,成為展現(xiàn)潘家灣本土文化的特色窗口。并結合潘家灣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思政課,開發(fā)了“土家文化”系列課程,把鄉(xiāng)民俗文化博物館列為民族文化教育基地,成為宜都市義務教育學校特色工程。
一個精神富足的鄉(xiāng)鎮(zhèn),才可走向民富鎮(zhèn)強,如今,潘家灣的“三色”文化,正成為推進潘家灣富美、秀美、和美建設的重要力量。
鄧昌雄為老人理發(fā)修面
精神文明花開土家山鄉(xiāng)。七旬退休老教師鄧昌雄,義務為數百名老人理發(fā)50余載,2024年年底,在鄧昌雄義舉的感召下,溫暖在宜都匯聚,“鄧昌雄流動義剪志愿服務隊”正式成立,吸引11名理發(fā)師主動加入,更以其善舉帶動全鄉(xiāng)志愿服務邁上新臺階。
“一訪四問”叩開高山民生幸福門。2022年以來,該鄉(xiāng)創(chuàng)新推進“一訪四問”工作法,通過深度走訪,統(tǒng)籌好問需、問計、問穩(wěn)、問廉四項重點,做到村和社區(qū)走訪摸底全覆蓋、困難群眾走訪問需全覆蓋、鄉(xiāng)賢能人走訪問計全覆蓋、企業(yè)項目走訪服務全覆蓋。
2024年共走訪黨員群眾4000余人次,收集群眾意見建議400余條。聚焦水電路網等民生重點事項,高質量推進農村公路建設,全鄉(xiāng)道路硬化率達到100%;持續(xù)推進供水工程建設,完成中嶺水庫除險加固、陳家包供水站提檔升級,實現(xiàn)千漁洞取水工程順利通水,潘家灣水廠項目緊鑼密鼓地推進;全方位完善公共服務功能,完成100余盞路燈安裝工作,新增公共充電樁20余個、公共車位50余個。
高山之巔,民生工程正在沖刺,潘家灣水廠施工正酣。
項目施工負責人李春城介紹:“預計今年10月完成設備調試,屆時潘家灣鄉(xiāng)9個行政村的高山、半高山地區(qū)4400余戶居民均可用上安全、穩(wěn)定的自來水?!?/span>
產業(yè)振興結出共同富裕果。2024年,全鄉(xiāng)實現(xiàn)財政總收入2.71億元,同比增長29.95%。
靠“飛地”興鄉(xiāng),靠生態(tài)富民。維納斯度假村酒店、北山超市、吉洪化工等一大批“身”在城區(qū)、稅在當地的“飛地企業(yè)”快速成長,成為推動潘家灣經濟高質量發(fā)展的“強引擎”。
位于栗樹垴村的宜昌恒睿機械工業(yè)有限公司,3月新投產的泡沫箱模具生產線上一片忙碌,“我們是宜荊荊恩地區(qū)唯一一家生產泡沫模具的企業(yè),找準賽道讓我們不愁銷路?!惫究偨浝碇軇潘山榻B。
沈家沖村,依靠奧陶紀石林景區(qū)旅游資源,村里種植的50畝獼猴桃基地產銷兩旺。梁山村村民,也依托梁山開起了民宿,辦起了“農家樂”,日子越過越紅火……
當晨曦染紅將軍山的茶壟,梔子花香漫過土家吊腳樓,西蘭卡普的彩線織就滿天云霞,潘家灣的故事還在續(xù)寫。
在這里,紅色鑄魂、綠色生金、土家風情更是醉人,潘家灣正以“三原色”調繪文明村鎮(zhèn)新畫卷,奏響新時代的“三美”協(xié)奏曲。
三色交輝映文明
清晨的潘家灣,薄霧繚繞山間,整潔的村道上已有村民在清掃門前落葉。見到陌生人,他們總會笑著道一聲“早啊”,這份質樸的熱情,正是全國文明村鎮(zhèn)最生動的注腳。
在這里,文明鄉(xiāng)風不是標語口號,而是融入日常的點滴。紅白喜事比“簡”不比“闊”,垃圾分類成為新習慣,“好婆婆”“好媳婦”的故事廣為傳頌。在將軍山村,一位老黨員告訴我:“現(xiàn)在誰家有事,左鄰右舍不用喊都會來幫忙?!?/span>
探訪中,該鄉(xiāng)“三色文化”格外耀眼。在“騾馬師長”葉光吉故里聽革命故事,紅色基因化作鄉(xiāng)村振興的精神密碼;千畝生態(tài)茶園里,綠色產業(yè)讓村民腰包鼓起來;土家擺手舞傳習所中,非遺傳承人正帶著孩子們排練新節(jié)目。更難得的是,這三種色彩并非涇渭分明——紅色教育基地旁茶園蔥綠,土家民宿用VR技術講述紅軍故事,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的融合令人耳目一新。
夕陽西下,各村修建的文化廣場漸漸熱鬧起來。下棋的老人、跳廣場舞的婦女、嬉戲的孩童,構成一幅文明鄉(xiāng)風的和諧畫卷。離村時,鄉(xiāng)親們那句“得空再來”的叮囑,讓人想起鄉(xiāng)干部說的:“文明創(chuàng)建不是爭牌子,是要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到幸福。”這句話,樸實無華,卻浸潤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