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宜都國通枝裝公司70年精神傳承鑄就行業(yè)標桿
枝城沙陀碼頭物暢其流 江傳堃 攝
經歷四十多年風雨的辦公大樓 江傳堃 攝
碼頭“巨無霸”輕松卸貨 江傳堃 攝
長江浩瀚,滾滾東流;長江岸線,物暢其流。
宜都市裝卸運輸總公司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,已有70多年歷史,是當地有名的老牌裝卸運輸企業(yè),經歷了從工人們肩挑背扛、牲口拉車,到如今機械化、智能化、高效化的轉變,成為長江沿岸港口服務的行業(yè)典范。
2025年1月,宜都市裝卸運輸總公司與宜都市國通投資開發(fā)有限責任公司合資成立宜都市國通枝裝港口服務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宜都國通枝裝公司),依托國有平臺優(yōu)勢快速發(fā)展的同時,還傳承了老裝卸工人“黃牛”般勤勞刻苦、“蟻群”般團結奮進、“鮭魚”般迎難直上、“雄鷹”般銳意進取的精神,使企業(yè)煥發(fā)出新的生機。
“黃牛”精神的時代答卷
4月3日,宜都市枝城鎮(zhèn)沙陀碼頭一片繁忙,一艘荷重5400噸,載滿硫磺的貨輪??吭?號泊位上,兩臺20噸級浮吊(浮式起重機)正伸長手臂,張開巨大的抓斗,從船艙中抓取貨物,投放至一旁的料斗,再精準滑送至下方??康呢涇囓噹灰粫?,一輛數十噸的貨車即可裝滿。
“去年公司投資近2000萬元,上了2臺20噸級的浮吊,并配套了躉船,這一抓下去就是14噸的貨物,即使是萬噸級的貨船,一天也能卸完?!币硕紘ㄖρb公司董事長蔡光春自豪地介紹。
“我剛上碼頭那會兒,都是靠體力掙錢,不敢想還有這么好的東西。”看著眼前正在忙碌的“大家伙”,一旁負責設備運維的萬其雄接過話頭說。他已在碼頭上工作41年,是碼頭裝卸變遷史的見證者、親歷者?!?984年進入公司時,都是工人將貨物肩挑背扛運下船,再靠人力或者驢拉著板車拖貨?!彼貞?。
“上世紀50、60年代的時候,連板車都是稀罕物件咧!”已退休多年的企業(yè)老職工胡新建說,“我的母親也是老搬運人,她們那個年代,純粹靠人力,都特別能吃苦!”
在眾人的介紹中,“能吃苦”成了高頻詞匯。
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,缺資金、缺設備、缺技術,生產工具僅有籮筐、扁擔、繩索,港口物資裝卸。因此,吃苦成了老一輩搬運人刻進骨子里的習慣,烈日下的勞作、寒冬里的堅守、夜以繼日的奮戰(zhàn),是他們的生活常態(tài),也是生存的本能。
“就像老黃牛一樣!上到公司領導,下到碼頭工人,只要干起活來,都是日夜不分,飯都可以不吃,從不抱怨環(huán)境和困難。”胡建新說,因為他們用肩膀挑著的是一個家庭的生計,他們相信,只要肯吃苦,有一分付出就有一分回報,日子也會越過越好。
“這不,我們把老一輩吃苦耐勞、艱苦樸素的精神也延續(xù)到了現在,能省則省,絕不亂花一分錢?!辈坦獯褐钢粭澆黄鹧鄣?層樓房介紹,這棟1984年建成的樓房,就是企業(yè)總部的辦公地點,40年來,只在2022年翻修過一次。記者看到,這幢辦公樓即使經過修整,也難掩其滄桑狀態(tài),看起來甚至不如周遭的農戶自建房氣派。
據悉,企業(yè)現有職工120余人,近年來,企業(yè)平均年產值4000萬元至5000萬元,但每年用于辦公的投入卻不及10%,90%的開銷都用于設備投入。
“要是搬進高樓大廈,我們還不習慣咧,把錢花在買設備、提高生產效率上,企業(yè)發(fā)展得更好,我們心里才踏實。”蔡光春說。
“蟻群”精神的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
“姑娘打電話回來啦”“最近頸椎好些沒有啊”“前些天看到你家兒子又長高了”……臨近午時,碼頭上的工人們收拾好工具,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談天說地,閑話家常,這是一天工作中最閑適的時光。
“當年我們也是這樣。”胡建新看著眼前的景象感慨道,“大家非常團結友愛,是朋友、家人,也是親人,再累的工作,大家坐一起‘粉白’,說說笑笑,就會感到非常輕松愉快?!?/p>
在眾人回憶中,工作中搭把手、生活中幫個忙,公司上下,有困難,一起上,沒條件,就一起創(chuàng)造條件,這種團結奮進的“蟻群”精神,也早已在公司內部根深蒂固。
據《宜都交通志》記載,1950、1951年,枝江縣城關鎮(zhèn)(現宜都市枝城鎮(zhèn))搬運工會、洋溪搬運工會先后成立,實行計件工作制,這便是企業(yè)最早的構成部分。
搬運工會成立后,條件十分艱苦,沒有自己的辦公場所。為解決這個難題,枝江縣城關鎮(zhèn)搬運工會全體工人于1951年每人集資五石谷,購買一處民房(現宜都國通枝裝公司衛(wèi)生所處)作為搬運工會的辦公場所。
解決了辦公場所問題,大家又開始在改進生產工具上想辦法。
“當時,工人們看見外地經過的木輪板車都很稀奇,仔細研究后,回來便依葫蘆畫瓢,仿制了六輛,用來搬運笨重物件?!辈坦獯航榻B,工人們從不抱怨條件的艱苦,而是會想方設法憑借團隊的力量解決困難,第一批板車成功投用,大家嘗到甜頭,便開始大批量自制板車,到上世紀50年代末,已實現每人一部板車,大大減輕了工人們的勞動強度。
與此同時,隨著松木坪煤炭開采外運,下河裝船需求量增加,原本依靠板車直接拉煤過跳板上船的裝卸方式,已成為制約煤炭外運的瓶頸。于是,廣大搬運工人群策群力,在減輕勞動強度、提高裝卸效率上想盡辦法,于1958年建起第一座拆卸式木質滑板棧橋,使勞動強度減輕三分之二,裝船進度加快了一倍。
“三個臭皮匠,頂過一個諸葛亮?!辈坦獯赫f,老一輩搬運工人用智慧及汗水,推動了碼頭裝卸史的變遷。
時間來到上世紀60年代末,工人們從外地收購回圖紙,自行制造出一臺“少先吊”固定式吊機安裝在躉船上,每次可起重500公斤貨物,在大大提升裝卸效率的同時,也有效保證了工人安全。
1973年,他們又購回10臺3馬力的手扶拖拉機,拼裝了一臺CA10型解放牌汽車,一輛20馬力的柴油車,使枝城的港口裝卸逐漸走上機械化道路。
“自己改造工具和設備,在當年是我們的常用手段,這樣既能降低成本,又能使機械設備更加匹配我們的作業(yè)需求,發(fā)揮最大的效益。所以,我們這是正兒八經的‘閉門造車’!”蔡光春笑著說。
“鮭魚”精神的改革實踐
在艱苦奮斗的歲月中,早期的裝卸搬運機構、組織幾經重組變遷,步入新的發(fā)展階段,宜都國通枝裝公司正如逆流而上、勇往直前的鮭魚,以勢不可擋的勁頭向前沖刺。
1975年,宜都縣革委會批準,將枝城搬運公司、枝城搬運站、洋溪搬運公司合并,成立宜都縣枝城裝卸公司。同時招收了116名青年工人,緩解了勞力嚴重不足的矛盾,補充了新鮮的血液,企業(yè)也迎來了發(fā)展史上的春天。
公司根據地域條件和生產管理需求,對人力資源和機械設備進行重組,設立四個裝卸隊,分級管理,統(tǒng)一核算。1976年,全年完成產值56萬元,實現利稅12萬元。
然而,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,火車站附近的村子相繼成立了自己的裝卸組織,給裝卸公司的業(yè)務帶來不小挑戰(zhàn)。
如何在社會浪潮中,屹立不倒,挺立潮頭?公司決策層決定在設備和管理上下足功夫。
1990年,枝城火車站升級為三級貨運站后,中轉貨物量急劇增加,重件裝卸和散裝業(yè)務對設備的需求量迅速增長。為占領、鞏固火車站裝卸市場,裝卸公司在上級部門支持下,先后投資近百萬元,購入裝載機和吊車,這在當年無疑是一筆巨大的開銷。
“打鐵還需自身硬,沒有足夠的設備,是絕對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?!辈坦獯航榻B。
與此同時,裝卸公司還想方設法改善服務質量、提高服務水平。推出了“服務質量卡”,對服務的質量進行跟蹤監(jiān)督。每一筆業(yè)務,通過一張“服務質量卡”進行詳細登記,并請客戶提出意見。
“就像現在服務行業(yè)的‘五星好評’,這在當年是一個創(chuàng)新的舉措。”蔡光春介紹,通過該舉措,職工的質量意識迅速提高,貨物中轉的貨損、貨差減小、速度更快,也為企業(yè)贏得了好的聲譽。
據介紹,往后很長一段時間,裝卸公司都將“小小質量卡 譽滿千萬家”的活動堅持下來,為贏得客戶信賴,鞏固裝卸市場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。
后期,公司又大刀闊斧進行了多次改革。1998年,開展“學邯鋼、增效益”活動,對直接生產成本管理方式改革,將燃料、材料、修理費的管理權下放給司機,由司機當家作主。2001年,又對農用運輸車的產權制度進行改革,將農用車的產權一次性賣給個人,以企業(yè)租賃的形式參與生產,既盤活了企業(yè)的資產,又減少了企業(yè)資產流失的風險。
“雄鷹”精神的產業(yè)躍遷
時間來到21世紀。此時的裝卸公司就像翱翔的雄鷹,既能展翅高飛,也隨時緊盯獵物,精準向下俯沖出擊。
2002年初,湖北宜化集團正式收購湖北楚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,成立宜化楚星公司。
嗅覺敏銳的裝卸公司又迅速抓準時機,與宜化楚星公司達成合作,為其提供搬運服務。這次“牽手”成功,使企業(yè)又進入到一個新的快速發(fā)展的階段。
“1996年左右,公司300多人的產值只有400多萬元,但在2003、2004年就迅速突破了千萬產值?!辈坦獯赫f,自那之后,不論是鄂中化工、還是新洋豐化肥在枝城建廠,他們都主動出擊、提前介入,為公司爭取到更多業(yè)務。
低頭拉車,也得抬頭看路。近年來,隨著宜都化工產業(yè)的蓬勃發(fā)展,在智能化浪潮下,這家老企業(yè)從未故步自封,不斷提升機械化、智能化生產水平,確保裝卸工作的安全、高效、環(huán)保。
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幾十年來,我們深知如果設備不跟上,再多的業(yè)務,我們也‘吃’不下,因此,公司不斷加大設備投入?!辈坦獯赫f。
據悉,企業(yè)去年購入的20噸大型浮吊設備,每小時卸貨量可達1200噸,提升裝卸效率的同時,還對長江生態(tài)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。碼頭上,貨船運送的主要是煤炭、磷礦石、硫磺等化工企業(yè)原材料,以往依靠人工裝卸揚塵大,且易灑落,對環(huán)境污染較大;如今采用大型浮吊卸貨,不但效率更高,封閉式抓斗在抓取、轉運時,可減少揚塵,對環(huán)境污染更小。
注重環(huán)保體現在裝卸的方方面面。記者在沙坨碼頭看到,該公司自主改良組裝的5套噴淋裝置正在安裝調試中,近期即可正式投入運行。凡是前來轉運貨物的車輛,都需“淋浴”后才能進入碼頭裝貨,最大限度減少揚塵,保護長江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。
“原來下‘小雨’,現在下‘蒙蒙雨’,我們降塵的噴淋設備也更新換代過很多次,這也促使我們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,適應新時代新需求。”萬其雄說。
通過技術創(chuàng)新和管理升級,企業(yè)從傳統(tǒng)裝卸到現代物流,從人力操作到智能機械,裝卸公司一次又一次緊抓市場機遇,積極擁抱新的挑戰(zhàn),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逐漸站穩(wěn)腳跟。
如今,重組后的宜都國通枝裝公司在傳承和發(fā)揚老搬運人精神的同時,還打造出“順心裝運”黨建品牌,以專業(yè)行動踐行“順心裝卸,安全運達、客戶滿意”的服務理念,持續(xù)提升公司運營能力和經營質效。
“長久以來,裝卸公司的發(fā)展靠的是自我積累,如今背靠‘大樹’,讓我們更有底氣和勇氣向前沖鋒,下一步我們也將進一步加深智能化改造,在降本增效、綠色低碳、安全可靠方面樹立行業(yè)標桿?!辈坦獯罕硎?。
三峽日報記者 方勇華 孫玉敏 通訊員 笱曉敏
記者手記
“四種精神”書寫新傳奇
碼頭運輸,裝卸是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環(huán)。
從最早的人工搬運、肩挑背扛到現在大型機械揮展巨臂、高效卸貨,宜都裝卸運輸總公司走過了70年的歷程,這段歷史,既坎坎曲折,又波瀾壯闊。
“人無精神不立,國無精神不強”。70年來,一代又一代裝卸人如黃牛般耕耘碼頭,保障物暢其流;如蟻群般協同合作,攻克種種難關;如鮭魚般逆流前行,搶占行業(yè)高地;如雄鷹般傲視長空,尋找發(fā)展機遇。他們用70年時間,將“黃牛”“蟻群”“鮭魚”“雄鷹”“四種精神”盡情詮釋,換來了企業(yè)的涅槃重生,換來了上百戶家庭的富足安康。
這“四種精神”,是支撐碼頭裝卸不斷變遷、不斷前行的寶貴財富。碼頭裝卸,單個力量不行,需要眾人的齊心協力,他們心往一處想,力往一處使,高效完成裝卸任務;時代變遷,貨船運輸噸位不斷擴大,他們群策群力,自己組裝吊裝、運輸機械,讓生產效率大幅提升;業(yè)務縮減,競爭加大,他們提升服務,升級設備,以誠信、實力贏得市場……
從“散兵游勇”到“正規(guī)軍”,從“看到稍大的貨船就怕”到“萬噸貨船一天卸完”,宜都裝卸運輸總公司堅持以人為本,憑借“四種精神”華麗變身,實現由量到質的奮力一躍,成為長江岸線裝卸領域的一顆璀璨明珠。
如今,重組成立的宜都國通枝裝公司在國通公司黨委的領導下,深入踐行“旗耀國通·實干建功”品牌理念,秉要執(zhí)本,盛裝啟航,必將開創(chuàng)新一代的裝卸傳奇,書寫高質量發(fā)展的新篇章,讓我們拭目以待!(方勇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