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都融媒訊(通訊員 楊險峰)海拔650米的高山上,秋日陽光灑滿田間。我來到駐村最邊遠的謝師傅家走訪,他家的院落曬滿了辣椒、南瓜、香菇等秋收果實,給晚秋的田野增添了幾分斑斕的色彩。他說,前天剛從北京旅游回來,把農活耽誤了十多天,趁天氣晴朗,要把2畝多紅苕搶挖回來,開始準備秋播。
講起兒子兒媳帶他逛天安門、毛主席紀念堂、八達嶺長城、奧運會水立方、清華北大校園,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,說到動情處還手舞足蹈。這種精氣神,與脫貧前相比,完全是兩個模樣。
謝師傅是潘家灣土家族鄉(xiāng)將軍山村人,也是宜都市首批納入的建檔立卡的貧困戶。為什么是首批納入,原因有三:一是居住在全村最邊遠、海拔最高的山巔上,且不通公路;二是已有30多年的土屋年久失修,鑒定為D級危房;三是還有一個正在讀研究生的兒子,每年要繳納不菲的學費和自理生活費。
村里人稱他為謝師傅,是因為他有一手制茶的手藝。十多年來,他春夏兩季主要在周邊幾個茶場幫人制茶,所獲收入除去開支所剩無幾。以前一想起自己居住在大山、還要面對兒子讀書的兩座大山,臉上是愁容多于笑容,早出晚歸的身影一刻也停不下來。
認識謝師傅源于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(zhàn)這一偉大實踐。2017年5月,作為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員,我來到將軍山村。第一次到他家走訪,看到新房已落成,門前道路已經硬化,家庭養(yǎng)殖業(yè)剛起步,雖“兩不愁三保障”已經基本解決,但算起收入來,剛剛越過貧困線且不穩(wěn)定。
眼前的謝師傅,年滿花甲,話語不多,常年的負重勞動,脊背有些彎曲。問起眼前的困難,他反復地說,前段時間兒子打電話回家,說導師要他繼續(xù)攻讀博士,兒子有這個志向,我不能阻攔兒子的前途啊,于是同老伴商量:再辛苦幾年,堅持讓他讀下去!可周圍的人說我“天生的勞苦命,越窮越讀書”。同齡人的孩子都在工作掙錢,可我的孩子偏愛讀書。唉,我就是一個勞苦命!談話間,謝師傅眼角淌出了淚水。
一聲嘆息,兩行熱淚。既有生活的辛酸,也有父母挺舉孩子的無畏勇氣。我一方面為這個家庭迎難而上、勤勞樸實、勇敢堅毅的品質所感動,另一方面,急切想為他做點什么,又不知從何入手。回村后,翻開幫扶手冊,輾轉難眠。對這個有苦不說自己扛的家庭,我同村黨總支書記、扶貧信息員對照幫扶政策,拾遺補缺,一起為他申報危房改造、畜禽養(yǎng)殖補貼、助學扶智等政策,讓政策的陽光雨露照亮每一個家庭。記得他得到研究生階段助學扶智6000元補貼后,還跑到村里當場表示感謝。
內生動力靠外力帶動,更靠“不用揚鞭自奮蹄”的自身拼搏。隨著各級幫扶政策的落地,謝師傅老兩口辦起了小型豬場,春秋兩季繼續(xù)在茶場務工。兒子也很努力,考上了博士,家庭處于滾石上山、爬坡過坎的上升趨勢。每次走訪,我都繞道到他家坐一坐,當面給一些精神鼓勵。此時我的女兒也在讀博,相同的經歷拉近同他的心理距離,我們談孩子求學的艱辛與信念的執(zhí)著,面臨找工作的壓力與挑戰(zhàn),婚姻大事的選擇,以及鼓勵“把書念完,然后走出去,不枉活一世”的期盼。慢慢地靠近,面對面地交流,我知道了他的家底,他也漸漸理解我的工作內容。最后,兩人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,成為駐村工作一份難得的記憶。
人在希望中奮起,在守望中前行。一次次向他宣傳市級補貼政策,幫助緩解他的精神壓力,他不再懼怕旁人的議論,越干勁頭越足,越干越感到生活越有奔頭,越干越感到精神煥發(fā)。2018年至2019年,他抓住生豬行情,放手發(fā)展生豬養(yǎng)殖,加上務工所得,年平均收入過了16萬多元。我和村信息員及時為他申請畜禽補貼2000元、博士助學扶智補貼1萬元。
2018年底,鄉(xiāng)政府在村里召開了全體精準扶貧戶座談會,謝師傅在會上向全村63名貧困戶介紹致富門路,并宣布自己已經脫貧,開始邁向新生活。一石激起千層浪,村里20多脫貧對象跟著他發(fā)展養(yǎng)殖業(yè),提前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。謝師傅成為全村第一個宣布脫貧的貧困戶。于是,土家山寨傳開了老子搞養(yǎng)殖,兒子讀博士,全家齊脫貧的故事。
美好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。2019年10月,通過省級評估,謝師傅和村里63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一起宣布脫貧,提前一年全部實現脫貧目標。當年,謝師傅的兒子如期完成學業(yè)并在省城就業(yè),他特地在家里為其舉行隆重的婚禮。幸福在不經意間悄然而至,貧困家庭的命運從此徹底改變,不僅實現教育改變命運的價值追求,而且阻斷了貧窮的代際傳遞。
扶上馬,送一程。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,設立5年過渡期。黨中央要求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(xiāng)村振興有效銜接,確保工作機制和政策體系平穩(wěn)過渡,成為新時代基層黨員干部的重要任務。這道“加試題”是確保脫貧質量和成色,我們駐村工作隊按照“四個不摘”的要求,一手抓政策“兜底”,一手在培育脫貧戶自身造血功能上做文章。謝師傅繼續(xù)享受畜禽養(yǎng)殖補貼等政策,繼續(xù)利用制茶技術掙取務工收入。他時常掏出手機,回看過去居住的老屋、北京之行等照片,發(fā)出感嘆:“沒想到這么多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能降臨到我頭上,沒想到這輩子能全家到北京旅游,沒想到能過上這么好的生活,我要為美好生活繼續(xù)奮斗!”
(作者系宜都市委宣傳部駐將軍山村第一書記)
(責編:李華 向姝 審核:黨艷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