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在前面
臨江聽風,春風十里,萬古江河,奔流不息。
時間帶走了很多東西,也給我們帶來了豐美饋贈。文明,永遠是我們的精神標識,亦是城市文化的根基,更是文化創(chuàng)新的寶庫。文明之美,引人向善;文明之基,植于傳統;文明之魂,蘊于深厚。一樁樁孝義善舉,一個個平凡好人,是他們,演繹出了宜都這座古城的文明新風尚。
“臨江聽風”——聲音故事專欄,對身邊的“平凡綻放”予以推介,凝聚起全社會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,為我們共同的城市發(fā)展提供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(yǎng)。
落其實者思其樹,飲其流者懷其源。讓我們共同傳承精神血脈,共同描繪城市之美、山河之美、文化之美、人性之美。
無論是在幽深密閉的礦井巷道,還是在危機四伏的事故現場,或是命懸一線的懸崖峭壁,他總是身先士卒、沖鋒在前,帶領團隊以科學嚴謹的專業(yè)精神搏擊死神,為人民群眾開辟生命坦途,他就是宜都市松宜救護隊隊長李龍清。
30年來,李龍清組織和參與262次現場救援,救援范圍輻射荊州、恩施、隨州、漢川等地區(qū),搶救遇險遇難人員396人,挽救生命215人。
每一次井下救援都是和死神的擦肩,2008年1月7日晚6點,秭歸縣沙鎮(zhèn)溪王子溝煤礦突發(fā)瓦斯事故。接到命令后,李龍清迅速帶領8名隊員攜帶裝備出發(fā),于半夜零點抵達現場。面對生死攸關,他顧不上嚴寒和疲憊,立即投入救援。礦井漆黑深邃,瓦斯?jié)舛瘸瑯?,任何意外都可能引發(fā)爆炸。他迅速制定科學高效的救援方案,毫不猶豫地第一個下井,他的果敢極大地激發(fā)了隊員們的斗志。在他的組織下,井下救援基地迅速建立,設備安設到位,瓦斯得到有效排放,巷道得到清理。經過76小時的緊張搶救,5名遇險礦工全部成功升井。
聞警必動是每一個救援人的宗旨。2016年,在處理一起井下冒頂事故施救中,直到受困礦工被安全救出后,李龍清才發(fā)現自己的腳被鐵釘捅穿,滿靴是血……像這樣的傷,他經歷過無數次,在身上留下傷疤有十多處。他說“用我的一點小傷,換200多條生命的安全、200多個家庭的團圓,非常值得!”
2017年松木坪鎮(zhèn)一農戶家中發(fā)生火災,他沖上屋頂滅火,大量濃煙讓他的眼睛在半個月后仍布滿血絲,嗓子無法說話。疫情期間,他帶領救護隊員連續(xù)奮戰(zhàn)53個日夜,成為抗疫中的“逆行者”!英雄不是一日煉成的,30年來,他參與每一個春節(jié)的值班值守,加班14100多個小時。在執(zhí)行任務中,剛下火線又接新警的情況比比皆是,最長的時候,他連續(xù)作戰(zhàn)100多個小時。
為練就過硬的救援技能,李龍清堅持邊學習、邊救援、邊提升。他牽頭建立鄂西南“一專多能”的救援隊伍,建成全省先進應急救援培訓基地,團隊連續(xù)15年被國家應急救護指揮中心評定為二級質量標準化礦山救護隊,是全國100支重點骨干礦山救護隊之一。李龍清被認定為全國首批礦山救護隊標準化定級工作專家、湖北省第二屆安全生產專家,參與編制湖北省救援技術競賽規(guī)則等多項行業(yè)規(guī)則,輔導培訓應急救援學員400余期次、1萬余人次,深入村(社區(qū))培訓居民群眾2萬余人次。
“穿上這身衣服,就要確保一方平安。這是一種救援‘橙’,也是一份忠‘橙’?!崩铨埱鍒远ǖ卣f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