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李玲玲
「READING」
背街小巷的褶皺里,總藏著城市的呼吸。春日下午,榮師傅的裁縫鋪里人來人往,半掩著的紅漆木門反復拉開、關上,發(fā)出“吱嘎嘎”的聲響。鋪子在宜都市陸城街道勝利社區(qū)南正街127號巷子里,甚至只有一塊榮氏裁剪的木板招牌。
鋪子里擠著幾臺不同年代的縫紉機:老式腳踏機漆面斑駁,電動縫紉機閃著冷光,最里頭那臺是專給老街坊修改褲邊的。墻上掛著皮尺、劃粉和舊電扇,鐵盒子里五色線軸纏著幾代人衣裳的余溫。
老板榮師傅踩著縫紉機,機針扎透燈芯絨布料的悶響里,混著巷口傳出的談笑聲、老鞋匠的叮叮敲打聲,織成最地道的市井和弦。
來客多是熟面孔。劉大姐腋下夾著縮水的羊毛衫,手里提著排舞用的太極扇;燙頭阿姨拎著孫女舞蹈服改腰身,順帶捎來一袋菜場買的土雞蛋。裁縫鋪的水泥地早被鞋底磨出了包漿,條凳上印著經(jīng)年的汗?jié)n油痕,卻比咖啡館的皮質(zhì)沙發(fā)更讓人松快。陸城街道勝利社區(qū)鄧家巷14號的吳阿姨正在熨燙著改短后的長褲,這動作和幾十年前老巷子口裁縫鋪子的專業(yè)師傅如出一轍。
改褲腳的生意最好。發(fā)福的中年人側(cè)身量尺寸,腹間軟肉從皮尺縫里溢出來;小姑娘攥著網(wǎng)購的連衣裙,要把虛張聲勢的潮款改成貼身的模樣。墻上五顏六色的線頭里躺著故事的殘片:幼兒園園服的領標、掉線的襯衫領口、磨破的工裝褲膝蓋、掉線的針織衫……位于清江一橋橋頭的金姐總能把這些補丁藏進布頭里,像把生活的毛邊悄悄掖進褶皺里,煥然一新。
暮色漲滿小巷時,裁縫鋪便成了社區(qū)情報站。誰家媳婦懷了二胎,這家又娶了新媳婦,哪棟樓要加裝電梯,誰住的小區(qū)又改造好了,都在熨斗的蒸汽里翻騰。
當商場櫥窗里的模特披著當季新款展示于人前,背街小巷的裁縫鋪仍固執(zhí)地消化著真實生活的尺碼。這里沒有“私人訂制”的噱頭,只有老縫紉機吞吐著人間的煙火氣,把松垮的日子重新收拾妥帖。熨衣板上的蒸汽升起來,混著小巷飄出來的臘蹄子香味兒,在空氣中暈開一片混沌的暖黃,恰是背街小巷里的一股暖意。
(責編:劉娟 李華 審核:黨艷秋)